
清晨霞慕尼周圍的山際,已經雲霧繚繞。

走到露台,呼吸一下清新卻略帶濕潤的空氣。


雲層愈來愈厚,極可能在出門時下雨…






與其憂心不可控的天氣,不如在揮別前,好好享受「奧伯格莊園」(Auberge du Manoir)的法式鄉村情調!


家庭式的閣樓套房。

溫暖的樓梯間。

提供實用的資訊。



一樓溫暖舒適的公共空間。


提供各種調酒的吧台。


溫馨的餐廳。

享用營養美味的早餐~

細雨中推著行李到霞慕尼火車站Chamonix-Mont-Blanc)。


搭上「白朗峰快車」(Mont Blanc Express)~


一路上細雨霏霏的風景,與前天乍到法國時的蔚藍晴空截然不同。



莊園提供免費的霞慕尼旅客卡,將在抵達瓦洛辛訥(Vallorcine)後功成身退。



在「瓦洛辛訥」(Vallorcine)搭乘下一段駛往「馬蒂尼」(Martigny)的白朗峰快車。




白朗峰快車即將離開法國,下一站就是瑞士的-「沙特拉爾-邊境站」(Le Châtelard-Frontière)了。


阿爾卑斯山小木屋造型的「沙特拉爾-邊境站」(Le Châtelard-Frontière)。


橫跨瑞士和法國的艾莫森水力發電廠(Electricité d'Emosson SA)。


火車爬升到海拔1,200多公尺的「芬豪特」(Finhaut)後,之後將一路緩降。



附近的「阿爾皮耶山」(Mont de l'Arpille)。





海拔900多公尺的小鎮-「薩爾旺」(Salvan)。

即將停靠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城市-「馬蒂尼」(Martigny)。


「馬蒂尼」(Martigny)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草莓、杏樹、葡萄等作物。


在「馬蒂尼」(Martigny)轉乘開往「菲斯普」(Visp)的列車。

中途站-「謝爾」(Sierre),是瑞士日照最多的城市,因此被稱為「太陽城」(cité du Soleil)。

建在岩石高處的「陶魯比永城堡」(Château de Tourbillon),這座中世紀的城堡遺址位於瓦萊邦的首府-錫永。

在「菲斯普」(Visp)下車轉乘,開往「策馬特」(Zermatt)的火車已停靠在月台。



亮眼的「馬特宏峰聖哥達鐵路」(Matterhorn Gotthard Bahn)和顯目的logo。

從「菲斯普」(Visp)到終點站「策馬特」(Zermatt),這段行程的海拔高度將上升近1,000公尺。座位桌板清楚顯示「馬特宏峰聖哥達鐵路」(Matterhorn Gotthard Bahn)的行駛路線圖。

火車往上爬升,第一站停靠「施塔爾登」(Stalden)。

遠處的「梅任大橋」(Merjenbrücke),橫跨150公尺深的峽谷。


「聖尼克勞斯」(Sankt Niklaus)小鎮的天主教堂(Pfarrkirche St.Niklaus)。

「聖尼克勞斯」(Sankt Niklaus)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僅26人。

在美景相伴下,火車沿著河渠一路前行。
(後記:殊不知這樣的畫面,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完全變了樣!2024.06.21由於洪水致災,馬特宏峰聖哥達鐵路往返「塔什」(Täsch)與「策馬特」(Zermatt)的幾個路段受到嚴重影響,至少須到8月中旬之後才能恢復通車,這段時間只能仰賴接駁巴士替代。)







早上從法國霞慕尼出發,經過約3小時46分的輾轉車程,終於抵達「策馬特」(Zermatt)了!

為避免空氣汙染,「策馬特」(Zermatt)整座城市禁止使用燃料汽機車,遊客僅能搭乘火車、電動計程車前來。


從火車站步行數分鐘,就能到達連續3晚下榻的飯店-「Hotel Garni testa Grigia」。

「Hotel Garni testa Grigia」隱身在策馬特最熱鬧的「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上。

位在二樓的飯店櫃台。

經過一番舟車勞頓,先到餐廳休憩區歇會兒吧!


擁有寬敞陽台的雙人客房。



站在陽台的視野,隱約可見「馬特洪峰」(Matterhorn)。

樓下熱鬧的「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

稍事休息後,出門逛逛吧!

街上的五星級飯店「Mont Cervin Palace」。

大街上旗幟飄揚,這面黃色獅子站在綠色山丘的旗幟是「策馬特」(Zermatt)的市旗。

通用德、法雙語的「瓦萊州」(Valais)州旗。

紅底白十字的瑞士國旗。



位在班霍夫大街底的五星級飯店「Grand Hotel Zermatterhof」。


「Pfarrkirche St. Mauritius」天主教堂。

「土撥鼠噴泉」(Fontaine des Marmottes),位在馬特宏峰博物館前。

被遊客擦得晶亮的土撥鼠。

英國登山家Edward Whymper邀請登山嚮導Peter Taugwalder父子同行,一起挑戰馬特洪峰,1865年7月14日他們成功征服了這座名峰。

策馬特市政府(Gemeinde Zermatt)。


策馬特的老街建築極具特色,吸引不少民宿和度假公寓進駐。






首攀馬特洪峰成功的英國登山家Edward Whymper。

繞一小圈後,折返回到「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





巧遇紀念二戰的遊行隊伍。

色彩繽紛的巷道。

這幅壁畫是為紀念1871年第一位攀登馬特洪峰成功的英國女登山家Lucy Walker,作品標題相當霸氣:「No peak rise above her」。

午後的山上已是一片雲霧,幸好我們將在策馬特停留3晚,總有機會見到馬特洪峰的廬山真面目~

(Pentax K-1 + FA24-90mm & Pentax K-3 + DA55-300mm PLM & Fujifilm X-E1 + XF18-55mm & Ricoh GR3 jpg)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